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您有哪些处理策略?|每周一问
老师们都希望自己的班级团结和睦,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可是,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随时会发生,有些事不大,可是处理这些耗费老师很多精力,有些事矛盾尖锐,处理不当,非但孩子的矛盾解决不了,老师自己还会卷入冲突,惹来麻烦。对此,您有哪些处理策略?
在上周的【每周一问】中,我们收到了很多老师的留言,赶快来看看吧。
上周问题
〖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您有哪些处理策略?〗
@盐城市建军路小学 梅翔: “冷静角”和“留言角”
班级设置冷静角,如果有矛盾,可以先自己冷静一下。设立留言角,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写下来,教师阅读后能够客观处理事情。
@Freedom: “班级诊所”开“处方”
我不会在“第一时间”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而是将学生之间出现的问题,以文字的形式张贴到板报“班级诊所”一栏。学生在课间会以个人或小组的名义(自由结合进行讨论),将“处方”张贴到“班级诊所”。“当事人”双方如果接受同学的建议,双方握手言和。这样做不仅增强学生团队精神,而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如果双方不接受建议,教师再介入。(多数情况下,学生能够圆满解决班上出现的问题)
@Zay: 做到共情同理,切忌上纲上线
首先,但凡孩子发生矛盾,双方均有错,我便要求学生,先学会说“我错了”,一声“我错了”,能够很好化解学生情绪。
其次,是帮助学生换位思考。当学生发生争吵时,我会表达理解。当得到老师共情同理后,学生便会收拾情绪,可再引导:“你要是他,会怎样?”
其实,同学感情深厚,常沟通交流,老师这么处理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小孩子没有隔夜仇,切忌上纲上线,请家长爆训一顿。
正所谓:口头先说我错了,心里再思我是他,平曰多想是家人,矛盾自解握手和。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蒋金娣: “写下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请涉事双方把事情经过写下来,我会对照他们写的经过做出判别,做出处理。一般情况下,学生写的过程也是一个澄清和反思的过程,我再指导双方用互相道歉、拥抱这样的仪式在情感上化解矛盾。
@汪丹: “加减乘除”化矛盾
一是做好错误的加法。专门准备一本矛盾记录本,做好记录。个别同学肯定是其中的“主人公”,要让他逐渐认识到矛盾产生可能是由于自身的问题。
二是语言的减法。一味的说教只会引起反感,一个及时有效的行动或者一份“说明书”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关注的除法。有些小矛盾要引导班干部协力解决。
四是内涵的乘法。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需要内化情感,有情有理,才能有效解决。
@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小学 蒋梦雪:重要的不是调查谁是谁非
首先,教会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1. 明确教导学生“未经允许不能触碰他人身体及物品” ;
2. 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要对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指责甚至无意伤害宽容一点儿;
3. 教导孩子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
其次,及时表达对受伤害学生的安慰。有时候,孩子之间的小矛盾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调查谁是谁非,孩子更需要的是教师的共情。孩子来找老师或许只是寻求安慰,不是调查真相。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轻抚的动作或许更好。
如果,孩子确实犯错引发矛盾,可以让过错学生体验后果,但要注意让学生体验后果有别于接受惩罚。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 平兰芳: 最好的我们就是一起成长
老师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帮助孩子正确分析矛盾事件,引导孩子先控制自己的情绪。找个合适的时间,寻个温馨的角落,坐下来,咱们有话好好说,一起心平气和地来面对眼前的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中的自己需要聆听外界的声音,而你就是我成长中的一面小镜子,矛盾,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自己。
@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小学部 戚文霞:防患于未然
1.关注“身”和“心”。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玩笑,都有可能引发矛盾。这就需要老师多关注,多观察,多谈心,引导学生间的正向舆论,同时让学生学会正视自己青春期“身”和“心”的变化。
2. 把握“度”和“规”。平时要加强教育,即使开玩笑也应有“度”。老师在班级管理上难免有考虑从不周全的地方,这些疏漏让缺乏纪律性的孩子有空可钻。开学初老师应明确班规细则,并不断完善它,减少班干部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的机会。
3.联系“家”和“校”。注重家庭教育,做到家校合作。
@ [嘘]不方便透露姓名的葫芦娃(山东淄博临淄齐陵二中 张强):“六步走”、“三原则”、“一放手”
教师介入调解要做到过程“六步走”。首先要了解经过;然后与当事人沟通,关注情绪,询问想法,分析后果,拿定主意;事后做到后期跟踪。
调解期间要讲“三原则”。出于爱:无论各方对与错,教师的介入要出于对学生的爱,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公平公正:教师要指出各方的缺点,承认各方的不足,辩证看待孩子的行为。就事论事:在时间上,不揭老底;在范围上,不联系家长,小事不全班通报;在性质上,不危言耸听,不进行捆绑评价。
调解方法不放尝试“一放手”。建立班级矛盾调解小组,负责学生之间小矛盾、小摩擦的调解。
@禾 @ 斗(桐庐富春江中学裘赛科):三省吾身法
教育学生,通过问自己三个问题进行自我反省。1.我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2.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3.他有什么优点值得我学习?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 宋雪琴:小矛盾——教会方法,智慧化解
肖肖和小怡,男生和女生,火星和地球,就是“碰撞”了,互相看不顺眼,互相谩骂了起来。怎么化解他们的矛盾?我这样处理:
1.教给学生待人接物的方法,老师责无旁贷。小怡是女生,我先从她入手。告诉她对待同学虽有一片好心,也应注意方式方法,在尊重的基础上帮助同学,用温和的态度和同学相处更能让同学感受到善意。对于火爆脾气的肖肖,引导他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
2.寻找学生淡化矛盾的契机,老师用心发现。一次,肖肖忘带双面胶了,我就故意问小怡:“有透明胶吗?愿意借给他吗?”小怡有点扭捏地拿出来,借给了肖肖,我就不失时机地对肖肖说:“你看,小怡在你危难之际救你于水火,这个同学还不错吧?”肖肖也低下了头。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杨雪瑶:受到歧视——正面舆论,引领成长
小夏、小瀚长得有些胖,班上有些女孩子因此有些针对他,课间玩游戏也不带他们,有时候跳皮筋分了组,个别女孩子找到老师,直言不想要小夏、小瀚分在自己一个组,场面一时很尴尬。
对策做法:面对这样的情形,班主任需“仗义执言”,课后找小夏、小瀚以及其他同学聊天,让他没有觉得自己被孤立,给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不动声色地为小夏、小瀚建立正面舆论。还可教授小夏、小瀚一些其他的小游戏,挖掘一些新的兴趣爱好,让个体融入群体。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周巷小学 鲁竹青: 蓄意滋事——约法三章,循序渐进
A早到校,然后关上门不让B进,B从窗户进了,踩了A的桌子,A推搡了B,B情绪失控,拿板凳砸,谁拦打谁,最后老师强行抱到了办公室。
了解情况查出原因后,我及时做思想教育,除此,我还这样做:
1、及时备案,观察记录。设置安全监督员,加强监督,防止A固态萌发,班主任手册要做好记录。
2、家校合作,约法三章。因为情节严重告知了双方家长,上报学校,家校配合教育。
3、爱护学生,保护自己。在情绪上及时安抚受欺负的一方,后续也经常性关心,警惕舆论伤人。
@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方莼:惹来“孤立”——化解积怨,互助共赢
班上有个男生喜欢以作弄别人来刷存在感,还经常爆粗口,时间一长,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有一天早上趁他上厕所时,五个男生将教室前后门都锁上不给他进来,他一气之下踢坏了教室的门。
1.互换角色,分析思考。先让双方冷静下来,然后互换角色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接着说说如果自己是对方还可以有什么其他方法来处理这件事。再从自己的角度说说以后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如何才能和平共处。
2.及时记录,观察引导。老师及时记录事件和处理经过,尤其要重视观察双方的态度、思想变化,今后也要注意防止故态萌发,同时引导他们不要翻旧账。
3.互赞优点,互助共赢。让双方互相发掘一下对方优点,互相真诚地赞扬对方,之后尽量给他们创造机会互相帮助,以达到真正的和平共处。
@宋燕燕: 冷静之后再处理
第一“冷”,即教师要冷处理,不急于“断案”。教师可以给当事双方各自分开的陈述机会,通过第三方同学(周围同学、同寝室同学、班干部)等了解完整的事情经过,以便公正处理;
第二“等”,让双方当面各自陈述,教师在帮助评判中,引导双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回忆交往中点滴片段,让纠纷双方看到彼此的好;
第三“放”,当双方是不涉及原则的交往纠纷时,有时候暂时放一放,双方冷静之后矛盾也会容易化解。
@文江学海: 因势利导,区别处理
如果是小矛盾,孩子之间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分歧,老师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处理冲突,不过多的干涉,让孩子自己和解。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他们这些交际技能,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磨练。
如果是矛盾比较尖锐,首先要把双方隔离,进行冷处理。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再与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启迪孩学会处理矛盾子,避免空洞说理。要公平公正,不能亲疏有别,不偏袒哪一方。
@幸运基因~:说出想法,引导移情
从孩子出发,让孩子各自把自己想法说出来,这就成功了一半,再引导孩子,从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矛盾自然而然解决。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四小学 斯航峰: 把矛盾看成“教育机会”
善于总结引导,把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看成一次了解班级情况、教育引导学生的机会,要允许有“矛盾”的存在,从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学生自尊心。 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牵涉太多时间精力和学生,以保证教学秩序的进度和良好氛围。
@人在旅途:尽量不惊动家长、在校内解决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我的处理方式是,首先把每个孩子单独叫来问清整个矛盾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自己的认识;通过矛盾双方了解了整个事件的情况之后,对症下药,进行调节,尽量让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多从自身找原因,为对方多考虑,并且双方都能相互诚恳的道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不请家长就最好不要请家长,孩子之间的事能在校内解决就最好在校内解决!
@离离如如(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蔡炜): 重在常规管理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双方发生了矛盾,一方敢于说“我生气了”,也容许另一方说“对不起”、“我补偿你”。如果双方和平解决了问题,就不追责。
其次,培养得力助手协调班级矛盾。班级事务定人定岗,层层管理。课代表和值日班长各司其职,具体负责管理相应时段的各项事宜。男女生各一个总负责人,如果当事双方不满意初始裁决,就向他们申诉。几次述说是不断反省的过程,大家逐渐冷静客观,对错也越来越明晰。
最后,提供交流渠道。每个孩子有一本《成长日记》,兼家校、师生、生生联系本,兼具表扬及提醒功能,可以算是升级版、公开化的“小纸条”。透明对话,多向沟通,在集体中得到教育。
(以上是上期“每周一问”精选留言)
本期栏目,我们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林长山老师给大家带来经验分享。
林长山: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课程与教学中心研究员,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规划课题,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重要学术成果。出版《清华附小的主题课堂》、《影响一生阅读》系列丛书等。
寻找孩子之间矛盾中的成长契机
孩子之间有了矛盾,我们往往会形成自己的一个判断,会给这个矛盾下一个定义。一旦定义形成,我们就会以成人的经验去解决孩子们的矛盾,经常会“碰壁”,孩子不接受老师的处理结果,觉得老师是不由分说的批评教育。关于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思考。
不要用经验定义矛盾。小学生的矛盾,其实更多是孩子因为年龄小,遇到事情容易从自己的情绪、感受出发,导致彼此都不想退让产生的摩擦。
但老师一般用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矛盾性质。以成人经验判断矛盾,往往会让矛盾复杂化,更会对学生造成一种更大的伤害,不仅不利于问题解决,还对学生造成一种更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引导,比如“你就不应该欺骗他”“你就不能动手打人”“你抄人家作业就是不诚实”等语言去处理矛盾,给学生的行为定了性,会对学生造成新伤害。
小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不能轻易用成人道德的眼光去分析、判定。而是要尽可能地从学生最初的心理初衷去思考,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自己的初衷和意愿。
倾听孩子描述经过,留心观察是否涉及到价值澄清的问题,而不是轻易下结论,给孩子建立是非对错的概念。小学生更多是从价值澄清到价值引领,孩子对一些事情认识不清不明,老师要帮着往正确的价值观方向引领。
不要让情绪掩盖初衷。我们在处理孩子矛盾的时候,往往边处理,边生气,孩子还没有缓过神来,老师已经火冒丈了。再加上孩子不太接受老师的批评,而反应不积极时,老师情绪会更加激动。
人在生气的时候往往会失去理性而说些过重的语言。我们不是矛盾的制造者,而是来帮着孩子解决矛盾的,更是要在解决矛盾中运用老师的教育智慧,体现一种教育性。因此遇到孩子的矛盾,第一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忽略同龄的声音。老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去处理矛盾,往往适得其反。要多关注同龄孩子的表达,多发挥同伴之间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两位同学闹了矛盾,情绪很激动,班长说:“老师,等他们心情好一些,再让他们说说情况吧。”一个同学在竞选班委时候哭了,我自然以为是孩子因为自己落选而伤心,而同桌告诉我:“老师,她的好朋友很优秀,这次落选了,她很伤心。”
现在遇到孩子有了矛盾,我更多地先听同学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感受,我越来越发现,孩子们只有在经历中才能深切体会到包容、理解与友谊,这是成长的过程。
从第一条留言开始,校园里那一幕幕纷繁各异的冲突仿佛在小编眼前一一再现,小编不禁由衷地感慨老师的辛苦和伟大。这一个个状况百出、原本令人焦头烂额的“麻烦事”,经过聪明机智的老师们的处理,就仿佛被“点石成金”,转化为教育良机。这正是老师令人敬佩之处!
嘉宾和老师们分享的经验也让小编如获至宝!小编尤其觉得“班级诊所”、“冷静角”、“留言角”、“成长日记”、“秘密约定”、“写下来”等小方法非常巧妙,既能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也能减轻老师很多精力,引领班级由“班级管理”走向“班级自治”。
矛盾往往是孩子成长的契机。小编认为,老师胸怀应对矛盾的“良策”固然很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孩子行为和情绪后的“原因”和“需要”,给予孩子“温暖”和“指引”。越是这样的"特殊时刻",老师越要展示出“最佳师表”,照亮孩子困扰之心,让孩子心中有阳光,心灵有力量!
感谢参与此次话题的所有老师!期待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我们的【每周一问】的回答中,贡献您的育人智慧。小编在后台等您哦。
【每周一问】,等你来答。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话题。
感恩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是,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越来越常见:孩子并不是没有感恩之心,当他们受到陌生人偶尔的、一点点的帮助,孩子便称谢不已;可回到家里,对自己父母年复一年辛勤付出却往往熟视无睹,理所当然,安心享受。
这固然存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但这个现象需要引起老师们的重视。感恩教育不是简单地组织一次活动或者让孩子写一封感谢信就可以达到效果的。如何让孩子能够真正理解父母的辛苦,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您有哪些教育策略?
每周一问
如何让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付出,老师您有哪些策略?
文末留言即可
入选我们下期【每周一问】的留言将有机会获得《人民教育》杂志一本(每周我们会免费赠送3本),欢迎您的回答哦!